0831-7897789 CN | EN | JP | KR |
 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李庄文化 

宗教文化

2016-01-28  点击次数:0 【字体: [复制链接]

佛教   佛教传入李庄约于唐、宋时期,至明代佛教活动逐渐盛行。据民国《南溪县志》记载,明朝时,李庄场上建筑慧光寺,明正德嘉靖年间,李庄场西建东岳庙。到清代时期,李庄场内外寺庙逐渐增多,古称“九宫十八庙”,佛教活动盛行。僧尼人数增加,曾设过僧会司管理佛教。民国30年(公元1941年)南溪成立佛教会,李庄设分会。每逢十或星期六开办念佛会,讲演佛学。不分出家和在俗的僧尼都可参加。主要讲演净土宗的《阿弥陀经》。佛教活动在民间主要是请僧尼诵经求神拜佛,为生人免灾或为死人减罪。平时,信奉佛教者,拜佛育经修来世,吃“灶王斋”。二、六、九斋,有的经身不吃荤腥。每逢寺庙香会,善男信女敬香祈祷,尤以老年妇女为多。僧尼平日早晚念经,坐功香会时为进香者司鼓击磬。

解放后,大多寺庙被划给单位或学校使用。其余的经解放初期破除封建迷信和“文化大革命”中破“四旧”被拆毁,无完好寺庙,僧尼还俗,宗教活动停止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,1992年,李庄场内的慧光寺等寺庙重新恢复,对10余名僧尼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,佛教活动得以恢复。

伊斯兰教  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门,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。清代初年,先后传入南溪毗卢和马家乡,随后传入李庄和南溪县城。教徒不信鬼神,不算命卜卦,惟独信奉真主,信奉《古兰经》,信仰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。不拜偶像,不食猪肉,葬不用棺。马家乡苏家桥清真寺建于清朝嘉庆年间,毗卢乡新田村清真寺建于清朝咸丰时期,李庄回民教徒多在这二寺活动。

解放后,伊斯兰教活动时断时续。1965年“四清运动”时活动停止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苏家桥、新田村两座清真寺被捣毁。1981年又恢复宗教活动。1983年,成立南溪县伊斯兰教协会筹备组,有信徒435人,其中县城82人、马家乡59人、李庄镇55人、毗卢乡239人。后因李庄、牟坪两区划归宜宾市,筹备组自然消失。但至2000年,李庄伊斯兰教每逢“开斋节”到宜宾教堂仍继续进行活动。

基督教  旧时,李庄镇属南溪县辖。南溪基督教有两个教会组织,即“内地会”和真耶稣教,清光绪年间传入。民国十五年(公元1926年)正式成立基督教内地会南溪支堂,属宜宾基督教“浸礼会”总堂,同时在李庄镇设立支堂,兴办“明德小学”。解放前,教徒人数极少。解放后,教徒消失。到1984年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真耶稣教更名为基督教,恢复宗教活动,至今李庄无教徒。

天主教  清代同治年间,天主教传入南溪。最初是川南教区一法国传教士来县城以开医馆为名进行传教。原李庄区辖的志成乡火地沟就是天主教教堂。南溪天主教堂属天主教叙府教区(原川南教区),组织机构有第一、第二届练庆公会和第一、二届教区协会,在李庄和大观等大集镇设有医馆,教堂内办有学校。解放前,李庄镇席子巷办有天主教堂。

天主教主要活动是礼拜,每周星期日一次,每年有四大瞻礼。即耶稣复活、圣神降礼、圣母开天和耶稣圣诞。神甫每年要下乡看望教徒两次。

南溪天主教堂以迎合地方风俗习惯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等方式,发展教徒。县内少不数不务正业者,倚进教为护身符,加入教会。光绪二十一年,火地沟农民在四川和各地人民反帝斗争的影响下,捣毁了天主教堂新修院。光绪二十四年,火地沟农民围攻天主教住地“玄义玫瑰大教堂”。光绪二十六年,火地沟农民开展了第三次反教斗争。几次反帝反教斗争,终因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,用武装镇压反教群众,以巨额赔偿教堂损失而告终。

南溪天主教堂原来一直是法国藉神甫。民国三十六年(公元1947年)2月后,才由中国神甫朱学陶主持教务,最兴盛时有教徒422名。

解放后,李庄天主教堂被取替,天主教活动停止,教徒散失。

道教  道教传入南溪时间不详。据民国《南溪县志》记载:“汉真人刘景鹤隐平盖山,县东李公洞有真遗迹,县北凤山有唐扬发遗迹”。自唐以后,道教活动极少,清代曾设道公司。民国三十一年(公元1942年),成立南溪县道教会,理事长戴德清,有会员78人。

道士(道教徒)所居庙宇,称宫或观。道士有出家和在家之分,出家为全真,在家为正一,俗称火居道士和俗家道士。出家道士蓄长发,绾发髻,穿圆领衫,不结婚,不吃荤腥。内部又分丹鼎与符箓两派。丹鼎派以炼气,却老求仙为主。符箓派以祈祷符咒疗病为主。县境内住观道士很少,仅观音阁、玉皇观等处有少数道士,早晚敲着木鱼念经,有时替人消灾解危“作追荐”,有时为“求雨”作法事,有时为培修观宇或为菩萨装金到处募化。

道士所居宫观,均有土地,靠出租或雇人耕种。清末,各乡镇提取宫观庙产作为办学基金,道士活动日渐困难。民国十九年(公元1930年),二十四军又提卖宫观庙产,道教生活更加穷窘。

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道教活动停止。1983年南溪有教徒4人,分居原李庄区管辖的顺南乡和牟坪区的云顶乡。宜宾城区原半边寺道人王明信曾由李庄敬老院供养,于1996年在该院去世,享年119岁,是宜宾当代2000年以前岁数最大的寿星,号称“川南第一老寿星”。

二、帮会

哥老会  清代末期,南溪即有哥老会(俗称袍哥)组织。发起人万梅轩,在县城始建码头亲仁公,随后逐步发展到各乡镇。

民国初期至中期,县城和各乡镇哥老会公口林立,有“汉留”和“会事”两种。“汉留”有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字;“会事”有集、保、福、同、经、天、德、孝八字。

哥老会组织分为八排:一排称大爷,在众多大爷中推选正印(舵把子)一人,副印二人;二排称闲二爷(圣贤二爷);三排称当家三爷(管内事);五排称红旗大管事(管外事);六、九、十、十一排称“下四排”,负责跑腿送信。

哥老会每年有2次大会,正月迎宾会,5月13日单刀会,各公口都要郑重举行。在会上,当家三爷宣布引进新参加兄弟名单和提升兄弟名单,新参加和被提升的人都要磕头行礼。

参加哥老会,必须要有超、保、引三个恩兄。超、保必须是二排,引进必须是五排。有钱有面子的人,便可一步登天,超拔(提升)为大爷,无钱无势的只能当老幺。参加“汉留”后再参加“会事”的为“上山插柳”,参加了“会事”又参加“汉留”的为插柳上山,茶馆酒店参加的叫“午门接旨”,集会参加的叫“金殿接旨”。

哥老会对内主张扶贫济困,对码头兄弟来或请求资助盘缠的都要认真接待,尽力解决。会内兄弟如有为非作歹,轻者训斥,罚钻狗洞,重者断指、剁耳、开除,甚至被暗害。

哥老会五排以上人员家中有婚、丧、寿辰事,本堂兄弟送礼捧场,帮助操办,要显示排场和操面子。其他堂口兄弟也送礼。

解放前,李庄镇也有哥老会。地方官吏、军阀与之相互勾结,窝匪纵匪,暗地分肥,成为地方把头。有的贩毒、开赌场、行敲诈、欺压群众,无恶不作,群众称之为对官府有联系,对土匪喊得开的“皮黄两开”袍哥。会内兄弟杀人放火,可以溜之大吉(跑摊),干了抢劫、奸淫等坏事,有本堂大爷撑腰,大事化小,小事化无。

同乡会  解放前,李庄镇有同乡会。天上宫(今玉佛寺,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),原是福建同乡会会馆,慧光寺(建于清道光十一年),原是湖广会馆,万寿宫(建于乾隆二十年),是原江西会馆,南华宫(建于光绪二十二年),是原广东会馆。这些会馆,是移民进川来镇建立的一种民间组织场所,“迎麻神、聚嘉会、襄义举、笃乡情”这几句话概括了会馆的活动与功能。上述移民在四川定居后,就近建立同乡会馆。

会馆这种移民的民间组织有四大特点:其一由易藉他乡定居的移民创办;其二是严格的地域划分,小至县,大至省的同乡人的组合;其三是供奉乡梓的福佑神祗或先贤;其四是共建馆寓。


Copyright © 2011-2023 宜宾李庄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. 蜀ICP备2022015504号-1 交通信息|酒店预订|李庄特产|景区动态